怎么让农产品走出大山,地方原生态的农特产品怎么才能走出大山?
在大山区,因交通、人才、信息流通等原因,工业比较落后,农业也多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经济不发达,但也沒有污染,是出产生态农产品的好地方,但如何地方原生态的农特产品如何走出大山,让种地的农民一起富裕,我从深圳回到恩施农村老家,一直致力手做这件事情,愿将我的经验和教训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是2012年从深圳回到老家的,开始几年从事土鸡养殖,出售土鸡蛋、土鸡等产品,那时微信刚兴起,我经常通过微信朋圈分享土鸡养殖饲喂的过程、生长的状态、家乡的环境,让朋友们了解,还比较受欢迎。但朋友圈用户有限,后来又注册了淘宝店、一号店通过网络销售,但因价格比较高,用户不了解,快递时效等原因销售一直沒达到预期,价格比较高的原因是因为本身生产成本高、包装材料贵(从近两百公里外的宜昌运进来)、快递费贵等造成的。2015年就通过经销商向卖场供货,改为养殖土杂鸡,后因一次长时间的禽流感造成库存积压,资金不够沒挺过去失败了。
中间沉寂了一年多,只给一些做社区做生鲜的朋友通过空运供货,这期间注册了今日头条的账号,主要分享一些恩施的风景、美食、农村习俗,参加了一些头条的内容培训,因我拍视频不多,粉丝比较少,但随着头条小店的开放,我注册了小店,选择了我们恩施有代表性的硒土豆和三峡巴东的脐橙上架,近期也开始尝试果园直播,向大家介绍脐橙园的实际状况,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虽然出单不多,但每天都有销售。
我在深圳从事了近20年的营销工作,负责过世界前五的消费电子品牌在中国的产品运营,我觉得未来山区的生态农产品一定是通过各种内容传播让用户了解你产品的生产过程、口感味道,用户才有购买的欲望,现在快递在山区农村网点的延伸、农村通信基础的升级,让信息快速传播、发货时效得到保证,从事生态农产品营销的基础已经具备。
在山区发展生态农产品一定要做好选品,选品的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地特色,产量大,这样具有独特性,竞争力强;二是耐储运,对配送时效要求较低、保质期相对较长;三是消费人群广的产品,可以高频次消费。像我们小店最近上架的三峡巴东的脐橙就具备这几个特点,特色:三峡库区是优质的脐橙产区,所产脐橙是八分甜、二分酸;脐橙耐储运,现摘现发,可放置十天半个月水分不会流失;脐橙老少皆宜、是秋冬季主要消费水果品类,可高频次消费。@头条农友会 @字节跳动扶贫 @山货上头条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8024989197525089"} --}农村人才能在家里工作?
近年来,农村的发展是通过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而实现的,并非是农民依靠在家耕田种地取得的。只要我们认识到了这个观点之后,就能找到如何把农村年轻人留在农村,而推动农村的发展。事实上,现在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吸引力更强,农民自然选择进城务工。如果要把农村人留在土地上不再外出打工,那么农村发展的吸引力就要超过城市的吸引力,这样就可以顺利实现。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存在的假设命题。
现在,农民在家里耕田种地所产出的农副产品的利润,除去花费的成本,包括自己的人工支出费用,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所获得的收入,都不足农民外出务工两个月的纯收入。在农村一年的劳动付出的收获,都不足在城市两个月的纯收入,这样的悬殊收入差距,农民选择的方向又在在哪里呢?况且,近年来农副产品遇到丰收的年景,土地产出什么,什么就滞销;遇到灾年时,土地产出来什么,价格还始终低迷不堪;与同类社会物价的涨幅相比,农副产品的价格可以说一直低到尘埃里。在这个境况下,有条件的农民为了生活,就不得不外出务工。
要把农村人留在农村发展,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就是让农民产出的农副产品价格由市场自由调节,不再进行人为干预,且与社会物价保持同等增幅标准,这个根本的前提条件必须满足。真正不能让一斤小麦的价格始终处于1.05元左右,而饭店里的一碗面条的价格从过去的不足3元,涨到现在的每碗15元;不能让过去一个馒头0.2元,涨到现在的一个1.0元,还要往上涨……也就是说,粮食价格一直没有增涨,而粮食产出的食品价格却在翻筋斗云式的涨幅。
那么,农民产出的粮食价格不涨,除此之外的所有商品价格都在大幅增长。农民要生活,要发家致富,要摆脱贫困,要追赶富裕生活,还要奔小康啊!既然土地不能给予农民这些生活的所需,那就逃离土地,去城市寻找自己的生活。这个时候,城市的吸引力就表现的更加强势。
事实上,要真正把农民留在土地,除了让粮价与社会物价保持同步增幅之外,还要在农村发展与之市场相协调和适应的粮食附加值产业、发展市场所需的工业配套产业,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这些工业的工作岗位上来, 这样不但实现了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还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比如像河南漯河的南街村、江西华阴的华西村,这就是把农民留在农村发展的标本。像这样的农村,才能真正把农民留在农村,而不外出打工。可这样的条件,哪里能办到呢?既然办不到,那只能别寻出路。
我们诚恳地说,现在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民工来参与其中,也给现在的农村农民的分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一部分有能力有本事的农民通过进城务工转变观念,并取得长足发展后留在城市,而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只是匆匆过客,到最后还要返回农村。这样实现农民群体的自然分流,致使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才有利于对农村建设资源的有效倾斜,从而推动农村的新一轮发展。
小山村如何做好有机农业?
边城之声用心来回答每一个问题
电视里、报纸上,各大新闻媒体,不难发现时常会报道出某某食品企业或某某餐厅,因为食品源头不达标,而对我们造成怎样怎样的危害。一时间,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极其的重视。食品安全除了中间的加工与物流环境,源头其实是重中之重。
大家似乎都相信大山里的山货是天然的环保的,有机的。
其实不管是山里的山货或是现在化工场里的工业食品,关键在于,如何证明这些食物是好的有机农业产品。当然,现在有利用先进科技物联网的方法,可以解决跟踪记录的问题,但感觉还是差了点儿啥。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基于信任的买卖长可以形成长期持久的买卖。
小山村里做有机农业,以前关键是渠道难。随着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运输渠道的条件相信将会越来越改善,大宗货物运输当然是相对容易解决。在未来,其实主要是看,零件单品的快递运输以及保鲜运输。相信这些在未来利用先进的技术也不难解决。可以看到许多小村镇都有快递服务公司的站点。
运输渠道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做出好产品及时打通零售渠道了。我们可以看到淘宝上和今日头条上已经有很多自媒体号在运营一些“山村或三家产品”。可以学习一下。
另外,推荐朋友看一下央视有个节目要致富经。成功虽不可复制,主要看一下,里面各家是怎么在农村做成功各种各样的产品的。其中,共性的部分我讲一下。主要是通过村里某个带头人,先做起来。但一个人力量还是有限,就再带领大家成立农业合作社,做成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挥区域聚集优势。
怎样才能在农村大面积抛荒的土地上耕种后实现粮食丰收?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土地,大量荒芜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土地荒芜的情况,尚未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形成威胁。但任其发展下去难免会让人产生焦虑,这么多田地荒芜,我们的粮食够吃吗?事实上,虽然我们有大量的土地荒芜,但是我国现在粮食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就这点而言,我们是不用怀疑的。不过,土地荒芜,不但浪费费资源,而且也对粮食安全有潜在的危险。那怎样才能让荒芜的土地长出粮食呢?
首先,要让土地长出粮食,肯定就离不开农民对土地的耕种。其实我们应该搞清楚,不是农民不愿意种粮食。而是由于农民种粮的效益太低下,而且我们人均耕地的面积又不大,每个家庭就那么点儿土地。如果靠耕种土地,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所以很多人才被迫放弃土地,背井离乡另谋生路,让自己的承包地荒芜。而如果种粮的效益仍然这么低,那么想要农民回到土地上,去管理他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显然是不可能的。
说实话,就现在的粮食价格与产量,以及耕种的方式等而言,想要农民种粮的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国家再加大种地,种粮扶持的力度,可能也不太现实。既然农民种地的收入不能提高,那么他们肯定就不愿意回来耕种。因此解决的办法,可能只有是村集体收回所有的土地,然后统一规划,并组织生产,当然,村里组织生产,肯定不是让所有的村民都回来从事农业生产,以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可能只要少部分人来经营就可以了。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收回土地后,承包给那些愿意耕种的人去经营。我想既然人家愿意耕种土地,他总不可能付了租金后,让土地继续荒芜吧。当然,所得的租金再分给村民。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现在被抛荒的土地,多集中在一些非产粮区。而这些地区,可能耕种,特别是种植粮食,本身就比较困难,或者种粮的意义,也并不是十分大,或者说这些地方,本身就不是国家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因此,没有必要强调让所有荒芜的土地,都要必须种上粮食。而应坚持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草则草等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只要不让土地荒芜就好。
关于【怎么让农产品走出大山】和【地方原生态的农特产品怎么才能走出大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