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农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农产品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农产品产业怎么融合的(你认为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到消费者手里)

时间:2023-05-22 作者:admin666ss 点击:7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农产品产业怎么融合的】,以及【你认为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到消费者手里】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农产品产业怎么融合的,你认为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到消费者手里?

感谢,您这个问题我十分愿意回答,因为我去年整个下半年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

第一、最需要解决的:信息畅通问题!

虽然现在是互联网社会,但是信息普及在农村做的还是不够。很多农民家里没有WIFI,也不忍心花流量去使用手机。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找更多的供求信息,更多的是等待别人来收购自己的农产品。一旦农民掌握不了信息,没有主动出击的想法,那么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肯定是多费周章。

第二、最需要解决的:农产品电商实施问题!

农产品电商的作用是不用怀疑的,现在电商的各种操作模式可以直接将田间地头的农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目前在农村,电商普及度也不高。他们面临着产品选择、质量难以控制、快递不给力、团队难以组建等诸多问题。农产品上行现在仍然是十分困难的。

第三、最需要解决的:产品品牌及品质问题!

如果各位和我一样是做农产品的,就能十分痛心的感受到农产品的品质问题了。大家都知道做品牌是能带动农产品效益的,但是做品牌是需要品质作为支撑的。那么这样一来,就需要对产品进行分级和分类。精品、一级品、次品,只有进行了分类才能更好的找准客户。很可惜,老百姓们普遍觉得自己的产品那么不值钱,凭什么还要进行分类分级?好的挑出来了,坏的扔掉?

我去年开始做淘宝卖蔬菜,我把外观差不多、大小差不多、质量差不多的全部挑出来发快递,一般的发大宗交易市场,水一点发加工厂。只有这样,才能主动的去减少中间环节,从而使利益达到最大化。

第四、最需要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其实不止是生鲜电商和快递行业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生产者同样也面对这样的问题。现在快递只到了镇一级,而没有走进农村。如果打通了这个环节,农村的快递可以直接发向市一级,就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现在有这个能力的,只有一家企业,他叫:邮政!

总结: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还有5G的到来!中间贩子势必将淘汰一大批,但我们要记得,淘汰他们的是时代,而不是我们农民。我们农民要掌握主动权,就一定要拥抱新时代、新科技、做新农民!

大家好,我是“鑫西兰”!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

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如何推动落实?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是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模式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农业公司为龙头,利用基地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最终以合约的形式把农户和公司连接起来。在这个农业产业组织模式中,其中公司起主导作用,基地起关键作用,农户起基础作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使农户实现了“订单农业”生产,一方面,改变了农户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户生产的风险,使农户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使原来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减少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化发展。

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陇川县工业园区的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宏正信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了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开创了“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第一基地

第二基地

陇川县工业园区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重要的物流节点,中国陇川-缅甸八莫陆水联运跨境经济合作区,章凤-雷基跨境经济合作区,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复合型口岸服务基地,腾瑞现代工业的承接地。陇川县工业园区原规划总面积67平方公里。根据全省工业园区“瘦身强体”、高质量发展、“多规合一”的新形式要求,陇川县工业园区新修订园区空间布局,调整为“一园三区”,即章凤轻工纺织特色产业园、章凤口岸进出口加工产业园、景罕蔗糖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为13.9317平方公里。2018年纳入园区管理工业企业有24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户,从业人员3274人。201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亿元,同比增长8.25%;完成营业务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5.0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4.12%;完成税金1.1亿元,同比增加3.77%。目前,园区纺织企业共3户:德宏正信公司、云南绸库丝绸公司和凯喜雅丝绸纺织工业园。

德宏正信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11日,以茧丝绸产品为核心,主营工业生产,主要产品是白厂丝和包芯丝。陇川正信公司、盈江中嘉公司和缅甸正信公司主营种桑养蚕,主要产品是鲜茧和干茧,青岛正信公司主营纺织品贸易。2018年,公司生产厂丝208吨,主营业务收入1.27亿元,预计2019年厂丝产量为360吨,需耗用干茧1000吨。

公司现有员工650名,其中包括管理人员30名、农业技术人员160名和缅工460名。生产工人基本为缅工,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农业技术人员主要是从山东、四川等地请来的种桑养蚕专家,为本地农户提供技术支持;管理人员是从事丝绸行业多年的专业人士,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境内外政府、公司、农户利益共同体。公司对我国历史悠久的桑蚕生产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通过建立小蚕共育基地,采取小蚕共育的养蚕模式,由公司承担起桑蚕产业链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环节,将难度最小、风险最低的环节交由农户负责,在农业生产上实现了工厂化连续运作,大大缩短了农户养蚕周期,提高了产茧效率,降低了养蚕风险,既保证了公司对优质原料的需求,又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农户的利益。

在桑蚕生产过程中,公司做到了“到村到户、因户施策、技术帮扶、精确管理”。公司利用桑园伐条下来的桑枝,制作成黑木耳和香菇的菌包,农户在不养蚕的冬季,将菌包放在桑地里,培育黑木耳和香菇,由公司统一包销,使农户月月都有收入。菌包在春季可以直接拆开,作为有机肥放入桑园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

德宏正信公司护国乡小蚕共育基地用地

在各级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德宏正信公司引领农民参与茧丝绸产业融合发展,“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救济相结合,实施短期、中期、长期项目配套措施,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让农民分享产业链收益,使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一脉相承,真正实现“发展产业,富裕百姓”。

公司为每5000亩左右桑园配建一个小蚕共育基地,各个基地的技术人员为各自辐射的5000亩桑园的农户提供全程的全套的种桑养蚕技术服务。截至2018年年底,公司在德宏州已建成12个小蚕共育基地并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小蚕共育基地有8个,2019年春季开始投入使用。已发展桑园将近6万亩,签约农户达700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614户,占比49.76%。根据德宏州制定的桑蚕产业五年发展规划,从2018年至2023年,每年发展桑园3万亩,到2023年将达到20万亩桑园。德宏正信公司在缅甸已建立16个小蚕共育基地,发展桑园近4万亩,共有签约农户3000余户。按照替代种植规划,到2034年发展桑园要达到20万亩。

德宏正信公司“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是产业园区(尤其是涉农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借鉴,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成功关键点、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

一、“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成功关键点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成功,必然有着它独到的优越性。农户作为农业产品最基本的生产单位,自然希望能够进行持续稳定的生产,公司作为工业产品的加工生产单位,自然希望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组织创新使农户的持续稳定生产、公司持续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都成为现实。农户在这个合约中得到了更有利的交易条件,如技术服务,公司在这个合约中不仅使处于自己产业链上游的产品供应得到了保证,并且降低了这个环节中的交易费用,使公司能够专心应对下游市场,扩大生产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正信公司陇把镇龙安村小蚕共育基地用地(陇把基地)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农业公司为龙头,利用基地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最终以合约的形式把农户和公司连接起来。农民负责生产,公司负责加工和销售,而基地充当二者的“中介”作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公司利用自身靠近市场信息的优势提前对农产品价格进行预测,通过与基地签订合约的形式确定本年度生产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和技术指标。公司不仅与基地签订合约,也与农户签订合约。公司与基地以经济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公司在合约中会指明一个最低收购价,这个最低收购价有可能低于当年农产品实际价格,也可能高于当年农产品实际价格,目的是当市场价格突然下降很大时,农户那不至于受到很大的损失,这对农户的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因此也被成为最低保护价。在生产过程中,基地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户实行技术培训、物资采购、生产期间的日产管理或标准化的生产规程。待农产品收获之后,由基地根据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合约,进行检验、收购,最后由公司进行最终加工和销售。

1.公司起主导作用

公司在整个生产经营模式中起着主导作用,正是公司对农产品的需求,才使得公司、基地与农户连为一体。公司作为一个对市场信息时刻保持高度灵敏度的生产单位能够把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来调整产品的生产,并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来讲,公司通过自己的信息网络了解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品种、品质、规格等的需求,然后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将这些信息传达到农户和基地手中,引导农户合理确定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公司作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能够带领农户与市场接轨,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公司通过农户集中生产的方式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从而使自己的生产成本下降,有利于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并最终创造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正信公司盈江县小蚕共育基地用地(勐弄基地)

2.基地起关键作用

基地在这个生产经营模式中充当公司与农户的“中介”,对于“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这个合约安排的实施,基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基地一方面与公司签订合同确定本年度农产品收购的数量和价格,一方面负责组织农户的生产,确保产量。基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基地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充当了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断层,将农户与公司结合在一起,使产、销连成一线,降低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交易费用,减少了市场风险。其次,基地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多家农户集中进行生产,有利于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再者,基地的存在有利于农户提高自己的谈判资本,降低自己的谈判成本,从而使公司的违约成本提高,降低了公司的违约可能,是该合约安排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的有力保证,从长远来看,这对双方都有利。

正信公司梁河县平山乡小蚕共育基地用地(平山基地)

3.农户起基础作用

农户是现代化农业最基层、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户的职责是按照公司对农产品产量、质量、规格的要求进行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很难实现规模生产,一方面,虽然可以通过机械来部分代替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但是在一些农业生产环节中,至少在目前农户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决策主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农户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组织创新有着很多内在优越性,给农业产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被认为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形式,但是作为一种合约安排,它仍然存在它的局限性。部分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它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正信公司景罕镇罕等村小蚕共育基地用地(景罕基地)

1.信息不对称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存在着信息和履约方面的缺陷。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合约理论认为,由于信息费用的存在且不可能降为零,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所以合约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合约存在着违约的风险。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由于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公司直接面对市场,可以时刻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因此公司在与基地的合约中处于信息优势,而且每年农产品的交易价格一般都是公司确定。具体表现为,在市场价格低于合约价格时,公司存在强烈的压低交易价格的动机,另外,他也可以利用合约的不完全性,在合约制定时就向自己的利益偏移而去损害农户的利益,而处于信息劣势的基地和农户无法阻止这种行为发生。按照博弈论,当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能够遇见未来行为的结果时,如果预期的结果对己方不利,它就不会选择合作,或者利用自己信息优势地位去改变合约的某些条件,以使预期的结果对自己有利。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在预期的结果对自己有利时,公司才会选择合作,这就加大了合约的不确定性。

从农户的角度来说,由于大多数农户的法律意识淡薄,普遍缺乏长远意识,可能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不惜放弃长期的利益。具体表现为:当合约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农户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可能虚报产量,以增加履约的数量,而增加的部分可以从市场中购买,以赚取合约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反之,当市场价格高于合约价格时,农户可能隐藏产量,以减少履约的数量,而将隐藏的产量按照市场价格卖出。这也加大了合约的不确定性。

正信公司盈江县盏西小蚕共育基地用地

2.基地中介组织的不完善

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基地的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在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许多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仍然是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存在,无法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农产品产业怎么融合的(你认为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到消费者手里) 热门话题

在基地的内部构架方面,由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行农户进退自由的制度,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合约价格大于市场价格时,农户觉得有利可图,便加入农村合作组织,一旦发现合约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便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马上就宣布退出农村合作组织,这就导致了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资产和成员的不稳定。这使得基地无法履行合同中规定的对农户的权力和义务,因此有些地方即使有基地的存在,但是当地农户还是“单打独斗”,基地的作用没有凸显出来。而且当基地一方违约时,公司即使向法院起诉政策建议,基地也可以以法律地位不明确为由不承担法律责任,这导致了基地的违约成本很低,加大了其违约的可能性。

在基地的人员管理方面,由于基地成员的流动性和资产的不稳定性,导致基地很难在组织内部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运行政策,从而使基地服务农户的职能难以得到实现。由于基地几乎对农户没有实行任何约束性的制度,处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往往都表现得很松散,农户之间的凝聚力很低,缺乏集体行动的意识,农户背离基地分配给自己的生产任务而自行决定生产的事情时有发生,这违背了基地最初组织农户统一进行生产的意愿。

正信公司景罕镇罕等村烘茧基地用地(景罕烘茧站)

因此,基地中介组织无论是在内部构架方面,还是在人员管理方面,都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政策建议

为了在弥补“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制度缺陷,需要一定的制度优化安排,即在不改变该模式的优势的同时,对该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正以避免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制度优化安排存在的理论基础

杨小凯—博兰德的专业化分工演进模型认为,人们对专业化水平有一个最优决策,所有人的专业化决策一起决定了当时经济的劳动分工水平,分工的水平决定了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分工的演进扩大了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了分工的潜力,同时提高了交易成本。只有分工演进到一定水平并保持进一步分工的潜力,人均收入的在增长率就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提高,从而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提高是有可能的。

该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在产业生产过程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专业化分工存在着进一步分工的潜力,当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时,就可以使原有的合约安排更有利于产业的生产,在理论上,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分工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化和优化,使之达到一个最优状态,这是“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制度优化安排存在的理论基础。

正信公司梁河县勐养镇烘茧基地用地(勐养烘茧站)

2.制度优化安排的具体体现方式

(1)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合约安排。当合作将无限期地合作下去时,或者说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都高于其的违约收益时,任何一方追逐短期利益、背离合作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不理智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会根据遵循经济人的假设,实施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于是就会选择履约,此时,合约能够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因此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合约中,应加强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具体来讲,可以引入信誉度指标,公司可以给每家参与生产的农户的信誉度评级,一旦发现某农户出现违约的现象时,立即降低该农户的信誉度级别,采取不予再次合作或与之类似的措施,使农户的违约成本提高;同时基地也可以代表农户给公司的行为进行信誉度评级,一旦发现公司有损害农户的行为发生时,也可以采取不予再次合作的措施,使公司的违约成本增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当某个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变得激烈时,处于合约双方的违约成本就会提高,因此增强公司和农户的竞争意识也很重要。

(2)完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构架。基地作为“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的公司与农户的桥梁,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针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内部构架和人员管理上的缺陷,需要政府、基地和农户的共同参与。首先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机构应当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要在关于建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舆论宣传、政策引导和提供市场信息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广大农户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中必要性的意识,同时对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其次,作为农户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摒弃追逐短期利益的狭隘思想,科学合理的参与基地的相关工作。最后,对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本身,一定要加强修炼自身的“内功”,在花大力气在完善组织的内部构架上,加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人员管理,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在市场信息的收集、技术方面的培训、生产计划的制定等诸多方面对广大农户服务,尽最大可能维护广大农户的利益,在广大农户中凸显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3)增强政府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作用。政府作为一种重要的外生力量对于农业生产模式的运行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具体来讲,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市场竞争法规,进一步规范农产品市场,杜绝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强势一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压榨弱势一方的行为发生。同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农业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一体化经营,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使农户的收入得以增加。

精细农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应重点抓好“六化”。

抓规模化经营。发展精细农业要顺应形势变化,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与“精细农业”的良性互促。

抓社会化服务。开展全产业链服务,整体推动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促进小农户专心致力于发展精细农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小农户需求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建设和服务。

抓机械化生产。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是精细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机械化,既能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又能实现节本增效。

抓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发展精细农业的必要手段。

抓融合化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发展“一村一品”促融合,巩固拓展“千企帮村、万社联户”产业扶贫行动,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继续对接脱困村发展“一村一品”,促进乡村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抓绿色化发展。绿色发展是精细农业的底线。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绿色化贯穿精细农业发展全过程,围绕解决好耕地问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将农业由第一产业升级为六次产业。

过去农业只讲从种到收,六次产业则是从田间到餐桌,以农业为基础,内生出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直销、餐饮业和休闲农业等,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六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即1×2×3=6。拉长的产业链条细分出无限的环节和就业岗位、增收机会,农户能够分享二、三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以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为例,2014年全国3200多万户农民从事休闲农业,年收入3300亿,平均每户增收1万元。

关于【农产品产业怎么融合的】和【你认为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到消费者手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