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农产品怎么样,俄罗斯到底有没有吞并乌克兰的想法?
俄罗斯当然有鲸吞乌克兰的想法,这主要因为在俄罗斯历史上,乌克兰一直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了乌克兰的历史和贡献,那么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不完整的。
图为乌克兰和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位置关系,可见乌克兰战略地位重要。
俄罗斯,或者说整个广泛意义上的俄国,就是发源于位于乌克兰的基辅公国,在沙皇俄国时期,出于寻找和使用温水港的需求,首都被定在了圣彼得堡,但是乌克兰也一直都是这个国家的核心区域,当时的俄罗斯也还没有延伸到西伯利亚,整个北冰洋沿岸还有待探索,属于蛮荒之地。
图为二战基辅战役形势图。
图为二战中参与克里米亚防御作战的苏联军队。
在沙俄时期,英法联军和土耳其曾经联合攻击过俄国,战争最激烈的地方就在当时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俄和德国、土耳其在黑海展开了一系列海战,乌克兰是沙俄阻挡德土进攻的主阵地,黑海舰队最终因为塞瓦斯托波尔失守,自沉覆灭;第二次世界大战,基辅战役更是苏联抵抗德国进攻的第一次大型战役,而收复基辅也是德国战败的前奏,塞瓦斯托波尔则继承了此前的英雄传统,打出感人至深的经典战役。
图为1944年开进塞瓦斯托波尔市区的苏联海军步兵T34坦克。
图为收复哈尔科夫后,开进市区的苏联坦克部队。
二战结束后,乌克兰是苏联控制黑海、挺进地中海的堡垒,是苏联支持华约各国的大后方,苏联在这里布置了大量研发机构和军工企业,著名的比如安东诺夫设计局(安225、安124、安70等著名运输机的研发制造单位)、南方设计局(苏联弹道导弹武器和火箭卫星的研发制造单位)、马达西奇设计局(苏联图160轰炸机等使用的NK系列发动机研发制造单位)、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苏联所有的航母、载机巡洋舰的研发制造单位),同时布置了一系列海军基地,比如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等。
图为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
苏联对乌克兰苦心经营,在赫鲁晓夫时期甚至批准扩大了乌克兰的土地,把部分俄罗斯土地划给了乌克兰,这在当时看来没有什么,这属于国内正常的行政区划调整,但是谁也没想到苏联会解体,乌克兰会独立,一直影响到现在,造成乌克兰内部的分裂和矛盾。 如今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已经分立,但是对于把自己视为苏联的继承者、志在重新崛起的俄罗斯而言,乌克兰是他们复兴的一块基石。
图为俄罗斯11356R型护卫舰,失去了乌克兰,他也就失去了动力来源,该级舰后三艘只能无动力下水。
近年来,由于苏联的分裂,俄罗斯失去了来自乌克兰大量的科研成果和装备的供应,出现了工业链条断裂,科技研发中断的问题。比如乌克兰停止供应M-90FR燃气轮机后,俄罗斯的11356R型护卫舰和22350型护卫舰就都失去了动力保障,只能停工。
图为巴库号和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他们都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完工。
所以说,俄罗斯一直有拿下乌克兰的意图,最少也要让乌克兰和自己合作,坚决不能允许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为此甚至夺取了克里米亚,如果失去了乌克兰,那么俄罗斯西南方向将不再有屏障,战略纵深的失去都是小事,工业链条打断,军工科技不全,自身装备机密被西方掌握等造成的损害将会是长久的,对俄罗斯来说,失去乌克兰,恐怕就再难崛起了。
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和曾经的沙俄有区别吗?
区别大了去了。
第一,版图就不一样,总体来说,沙俄版图要大于现在的俄罗斯,除了俄全境外还包括中亚、里海沿岸以及波罗的海的那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今天波兰、乌克兰的部分领土、白俄罗斯及芬兰的全部。而俄罗斯也比沙俄时期多出了原属德国的东普鲁士等地。
第二,政体不同。沙俄是实权君主立宪政体,沙皇是政教合一的最高权威。相对来说,联邦俄国现在搞的是民主政体,总统是要选的,至少名义上是这样。
第三,国际地位不一样。当年沙皇俄国号称欧洲宪兵,和欧洲各国王室往来密切,虽然经常遭人白眼吧,但一旦君主遇到革命第一时间就是找沙皇摇人。但同时,沙俄国力掉链子也是出了名的 所谓泥足巨人就说的是那会的沙俄。基本是个农业国,主要工业都集中在彼得堡、莫斯科等少数西部城市里,虽然也拥有大至无畏舰、小至步枪的全套军火工业,但像发动机、轴承、机床、火车机车头等重要工业母机仍需从欧洲进口。所以欧洲各国看沙俄一旦有点不知自己姓啥了,还敢于组团群殴,比如克里米亚战争就是英国联通法国一起对俄发动的,最后还打赢了。再比如日俄战争,就是英国撺掇下的日本向俄国发动的。而现在的俄国拜当年苏联所赐,就阔多了,能生产从步枪到宇宙飞行器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坦克数量(包括库存)世界第一、导弹数量世界第一、核弹数量世界第一,有这仨第一,就算东乌一直泥潭狗斗,但任谁也都不能小看了俄罗斯,俄乌战争打了那么久,西方媒体天天渲染乌克兰的胜仗,但包括德国法国英国在内,谁都不敢直接派兵和俄国动真格的。
第四,外交态势不一样。沙俄时期,沙俄是欧洲列强里重要的一个,是吃饭时能盘腿上桌的几位大佬之一,不仅因为沙皇血脉世代与欧洲各国王室通婚,也因为欧洲或世界范围内有什么事,都必须叫上沙皇才能顺利完成。比如镇压欧洲各国革命,俄国是马前卒,马粪一路拉到了法国香榭丽舍大街上,再比如八国联军武装入侵中国,俄国出兵最多,杀人干坏事也最多。而现在,俄罗斯联邦就是欧洲的孤家寡人,除了白俄罗斯因为天堂太远而俄罗斯太近只好跟他混以外,其他欧洲国家都因为历史等原因,对俄国充满仇视和恐惧——毕竟在苏美冷战时期,整个欧洲在苏联超级庞大的铁甲洪流威慑下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战战兢兢的苦。
第五,国民心态不同。
欧洲各国之间也是有一条明晰的鄙视链的,皈依欧洲文化最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沙俄一直处于这条鄙视链的底端,尽管俄国的文化艺术科技领域一直紧跟欧洲的潮流,上层人士和欧洲各国同侪能推杯换盏不带翻译地用同样流利优雅的法语交流或调情,但底层就差多了。
帝俄时代,欧洲的底层叫农民,而沙俄的底层则叫农奴——就是比美洲的黑奴好那么一丢丢的存在。他们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属于庄园主的半私有财产,另一半则属于沙皇——一旦国家有事,被军官们驱赶着走上战场的炮灰也是他们。这种情况下,国民心态的恶劣是可想而知的。
当欧洲开始推行八小时工作制、度假概念开始流行、工薪阶层开始为生活质量上台阶而努力奋斗时,俄国的农民则刚刚摆脱农奴的身份,还在为一家老小的生计而烦恼——当时俄国有八成的人口是农民,他们只占有全国可耕地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五十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对于西欧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俄国农民眼中都是奢侈品——一张桌布,一个花瓶,一本装帧精美的图书,无不如是,西欧家庭很多都已具备的自行车、收音机,在俄国大部分人看来更是天方夜谭。所以,帝俄时代俄国人看向西欧的眼神充满了自卑。
而苏联的到来,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学教育的推广,经济国力的大幅提升,则彻底打消了俄国人心里的这层自卑。尽管时至今日,戴着一百年前有色眼镜的欧洲人礽用祖辈的眼神看待俄罗斯人,经典的酒鬼形象必须配上俄国标志性的大胡子才够味,好莱坞的冒险烂片里既凶且蠢还色更脆的反面人物必须一律一嘴流利的俄语,但全西方其实都知道,俄国手上有着可以国均几百颗不打折的核弹头,有着随时能吞没整个欧洲的铁甲洪流。俄国不一样了,西方人心里是知道的,尽管他们嘴上不说。
乌克兰为什么非要跟美国混?
乌克兰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和民族,实际上乌克兰这个民族的概念都是在19世纪刚刚出现,原来就叫罗斯或小俄罗斯,或者是叫卢塞尼亚人。
在十九世纪末,在当时的奥匈帝国控制的现在乌克兰的加利西亚地区开始传播。这部分地区原来属于波兰立陶宛国,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这个地区被当时的奥匈帝国获得,由于奥匈帝国对于这块地区的控制不严,在十九世纪末的所谓民族国家的浪潮中,这里开始提出了所谓的乌克兰民族国家问题。这个时候才真的提出了乌克兰的概念。
1894年,当时利沃夫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格鲁舍夫斯基的乌克兰-罗斯史的问世,标志着乌克兰民族意识的觉醒。不过在奥匈帝国的乌克兰人开始提出乌克兰民族独立的问题时,乌克兰东部的同胞倒是没有怎么响应,俄罗斯在东乌克兰地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俄罗斯化,当地居民大部分认同自己是小罗斯人,认同沙皇是自己的救星。加利西亚作为原来波兰的地盘,波兰化程度比较深,所以对于俄罗斯可以说是恨之入骨。
波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除了地缘政治的因素以外,还包含有宗教的冲突,波兰是天主教国家,而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宗教在欧洲冲突的分量,尽管约米尼曾经说过宗教战争是最毫无疑义的战争,但是欧洲的确是发生过很多的宗教战争确实不争的事实。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两大帝国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全部瓦解,原来两国的领土被一系列新生的小国所占领,包括芬兰,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等,在这些国家中,波兰作为祖上真的很阔的国家,认为自己的国土应该是自己最强盛时期的领土,这包括了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区,并趁着苏俄内战的时候,一路攻克了基辅,但是当苏俄缓过劲以后,图哈切夫斯基率军一路打到了华沙,后来在波军的反击下失利,后来双方划分了原来的土地,西乌克兰归波兰,东边归苏联。
到了二战苏德第四次瓜分波兰,到了二战结束,苏联占领了整个乌克兰并且把原来波兰占领的西乌克兰也全部纳入苏联国土,而对于波兰失去的土地则由德国的土地补偿,作为对于德国发动战争的惩罚。
啰里八嗦说了这么一大堆就是要简单的介绍一下乌克兰的历史,现在乌克兰掌权的人大部分来自于西乌克兰,就是利沃夫那边,这边由于历史的传统,对于东边的俄罗斯有很深的敌意,所以想尽办法要清除境内俄罗斯的影响,但是这些所谓的精英又有一种类似于波兰在二战时期的那种想法,总是想依靠一个强大的外援来对抗俄罗斯,不知道美国给这些精英灌输了什么东西,这些精英只会为了反对而反对,没有任何的治国能力,只知道想着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援助。
不过,这些精英中,前总理亚采纽克但是说过,人民总是希望生活能够一个早上就能有巨大的变化,这个太不现实了。但是这种不现实的想法还不是这些精英灌输的,这是典型的自己把自己带到坑里了。有这样一些极度仇视俄罗斯又十分不切实际的人领导乌克兰,乌克兰是绝对不可能和俄罗斯改善关系的。而且俄罗斯趁乱又吞并了克里米亚,虽说克里米亚本来就是俄罗斯的地方,原来只是一个苏联国内的行政区划调整,但是兄弟分家以后这个就是大问题了,有这个梗在这里,乌克兰和俄罗斯想改善关系也很难。
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三大集团军群各自的兵力和任务是什么?
1940年夏季,在取得对法国的胜利后,深知斯大林对攻克别国领土同样抱有极大野心的希特勒,决定将占领苏联领土改由德国人居住,并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的议案再次被提上日程。
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主要是希特勒本人所构思,预估攻占苏联会有许多好处,天然粮仓乌克兰可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巴库产油区能提供德国战争机器运转所需的石油、解除武装的大量苏联军人能补充德国产业界劳工短缺现象,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等。
计划由时任德军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国调集了320万军队到德苏边境,多次派遣侦察飞机潜入苏联领空勘查,同时也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但在侵略苏联的计划和主要目标的设计上,希特勒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以及许多高阶将领产生了意见分歧。
最高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攻下莫斯科,而希特勒则认为应先夺取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丰富的资源后才转向莫斯科,重点在于消灭莫斯科以西的苏军主力。
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德军于1941年4月6日发动巴尔干战役,6月1日,德军攻占希腊全境,但巴巴罗萨计划被迫延迟了一个多月,导致了德军未能在苏联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最终输掉了德苏战争。
巴巴罗萨行动中,进攻苏联本土的德国防军由三个庞大的集团军群组成,包括由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冯·勒布元帅统帅的北方集团军群,以及由伦德施泰特元帅统领的南方集团军群。
其中,中央集团军群,总兵力有51个师,由第2装甲集团军、第3装甲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以及第2航空队组成。
其作战任务是由波兰首都华沙以东出发,经布里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攻莫斯科,战时获得1600余击空军战轰机的掩护。
北方集团军群,总兵力为29个师,包括第16集团军、第18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第1航空队。
其作战目标由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穿越今白俄罗斯地区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战时获得1000余架战轰机的空中掩护。
南方集团军群,总兵力为63个师,由第1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以及第4航空队组成。
其作战对象为,进攻人口密集的天然粮仓乌克兰,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攻下基辅,再向顿巴斯进攻,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战时获得1400余架战轰机的空中掩护。
1941年6月当时苏联军队的总人数高达5百万人,比德国调派参与巴巴罗萨作战的地面部队总人数还多,但从整体上来说,1941年的战役两方的兵力是势均力敌的。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关于【立陶宛农产品怎么样】和【俄罗斯到底有没有吞并乌克兰的想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